年终岁首,又到了收寄贺卡的时节。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笔者收到的贺卡都是自购的。其中,不少还是自制的,不仅设计新颖、朴素大方,而且极具个性。尤其是那些手写的贺卡,见字如见人,心中充满着别样的温馨。
都说书写是有温度的,所以很多人写信时要写“见字如面”。贺卡更是有温度的。在岁月交替之时,心里想起某个人,精心为之选一张贺卡,写上几句深情的问候和祝福;或为之自制一张贺卡,随意插上一个小图案,写上几句旁白和题记,那更是赏心悦目的事情。寄卡人的用心,收卡人的激动,对友谊的珍视,对新年的祝福,都蕴含在这小小的贺卡中了。
新年寄赠贺卡,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了。它源于汉代的“名刺”,即“名片”。又名“贺年帖”、“门状”、“名帖”等。南宋时,人们已经热衷于互相赠送。明代贺卡大都用梅花纸裁为宽二寸、长三寸的长方形纸片。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又通用红色硬纸的贺卡了。因为红色有喜庆、吉祥之意,清人称这种贺卡为“红单”。由于我国古代使用的是夏历,所以古人赠送贺卡是在农历春节期间,直到1912年我国开始使用公历,才开始在元旦期间赠送贺卡,表达辞旧迎新、美好祝福之意。
在现代,贺卡是社交上不可或缺的交际用物,因此常被人称为“一年一度的社交文书”。它既是友谊的象征,又蕴含着主人的情怀,有些还是时代的印记,被人们视为珍贵的历史文物。1920年旧历新年,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将《共产党宣言》中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句振奋人心的口号,印在贺卡的背面广为散发,令反动统治者一片恐慌,给黑暗中奋斗的人们以极大鼓舞。1967年元旦,身处逆境、失去人身自由的共和国主席刘少奇,仍然如期收到宋庆龄亲笔写的贺年卡。这给少奇同志及其家人以莫大的安慰。其中所蕴含的情谊感天动地,令人感慨万千!
时下,我们已经习惯于生活在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转发一条祝福短信只需一秒钟;群发几十条短信,也不过是几分钟的时间而已。发的人不再讲究原则,收的人也匆匆扫一眼,急着找其他现成的祝福转发过去。即使想起给朋友寄张纸质的贺卡,也是“拾到篮里都是菜”,或到市场随便买几张,或图省事用单位统一印制的,至于贺卡上的祝福语,要么千篇一律,要么干脆交给打字机处理。自制的、手写的贺卡就像岁月里悄然隐去的老朋友,不知不觉退出了我们的生活。在快节奏的今天,让我们记忆永存和相互感动的时刻都被省略了,想一想,真要生出“今夕是何年”的感叹了!
如今,公款贺卡被严令禁止了,于公而论,这是反腐倡廉、激浊扬清的大好事,且可节省大笔公款和大量资源;于私而言,亲自到市场上选购几张贺卡,或废旧利用动手制作,根据不同的寄赠对象,设计不同的款式、图案,写上有个性、有特点的问候和祝福话语,那该是一件多么富有文化底蕴而又不失浪漫快乐的事情。因之,这些年我对朋友自制的、手写的贺卡格外珍惜,其做工虽简,却透着朴素、简洁之美。更为珍贵的,透过贺卡上的图案和文字,我仿佛看到了寄卡人一颗真诚的心,感受到其中所蕴藏的友谊和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