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初年的“廉访使”" /> 廉政寄语
中文English

元朝初年的“廉访使”
时间:2010-05-24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 【 字体:  】 打印本页

  稍微熟悉元朝历史的人都知道,元朝的地方监察机构为肃政廉访司,系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由提刑按察司演变而来,长官为肃政廉访使,简称廉访使。元初名臣廉希宪本为畏兀儿人,其汉姓廉,得自于其父布鲁海牙当时的职务———廉访使。那么,“廉访使”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职务呢?

  从笔者目前所掌握的材料来看,自蒙古政权成立到元朝初年,至少出现过八位廉访使。

  在蒙古政权期间出现了四位:

  布鲁海牙,畏兀儿人,祖、父俱为其国世臣。年十八,随其主内附,充成吉思汗宿卫,曾参加蒙古第一次西征。成吉思汗去世后,出使燕京总理财币。太宗窝阔台初年,归拖雷妻唆鲁禾帖尼帐下,任其分地真定路达鲁花赤。“辛卯(1231年),拜燕南诸路廉访使,佩金虎符,赐民户十。未几,授断事官,使职如故。”世祖即位后,中统元年(1260年),任真定宣抚使,后迁顺德等路宣慰使。

  杨奂,原名焕,又改名英,字焕然,号紫阳先生,乾州奉天人。金末以文名,屡试不中。癸巳(1233年),蒙古军克汴梁,依冠氏赵天锡。戊戌(1238年),大蒙古国举行选拔儒士的考试,杨奂于东平入选,赋、论第一。不久,受耶律楚材举荐,宣授河南路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在任十年,请老于燕京行省,以其侄元祯袭职。后受忽必烈召见,授京兆宣抚司参议,累上书请辞。年七十,卒于乾州。

  刘汝翼,字舜卿。淄川邹平人。金贞祐四年(1216年)经义进士第一,累官户部员外郎。蒙古围困汴梁期间,刘汝翼被耶律楚材从城中索出北上,侨居真定,依史天泽,任幕府行部郎中。“岁庚子(1240年),辟尚书省参佐。癸卯(1243年),朝命擢行六部侍郎、廉访使者,佩金符。”后因病卒于燕京私邸。

  石抹捏斜,契丹人。生平事迹不详,名字仅见《元典章》卷28《户部八·课程·匿税·匿税房院二十年收税》,其中收录了一件至元八年(1271年)大都路给尚书省户部的申文,其中提到“石抹德亡父捏斜廉访,于壬子年作财钱准到,经今二十余年。”按,至元八年,元朝还未设肃政廉访司,而此时石抹捏斜早已亡故。引文提到的壬子年为1252年,相当于蒙哥汗在位时期。石抹捏斜很有可能在此前后,担任了廉访使一职。

  除以上四人外,还有一位没有实际到任的王德真。王德真,字济淮,世为浑源人,从祖父起始迁隆兴之丰利。“六皇后摄政,执政者拟公为西京等路廉访使。先帝南征,大臣又奏公可为平阳、太原等路廉访使,皆以疾辞。”

  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廉访使又出现以下四人:

  王晋,字道昌。太宗窝阔台时,曾任真定路课税所长官,后辞职。李璮之乱结束后,出任山东二路廉访兼转运使。至元二年(1265年)正月,上言:“真定路总管张宏,前在济南,乘变盗用官物。”结果,忽必烈下诏,“以宏尝告李璮反,免宏死罪,罢其职,征赃物偿官。”也许正是由于这一缘故,当年二月,王晋升任参知政事。不过,好景不长。当年六月,王晋又被罢免。次年三月,与“侍中和哲斯、济南益都转运使王明,以隐匿盐课皆伏诛”。

  任海美,字石用。今曲阜孔庙石刻有其题记,题曰:“前陕西五路西蜀四川廉访都转运使,继授东平路五十四城转运使任海美石用,至元己巳冬十月十有八日。”

  马亨,字大用,邢州南和人。太宗窝阔台时,历任河北东西路转运司知事、经历、副使。忽必烈即位,迁陕西四川规措军储转运使、陕西行省左右司郎中。中统四年(1263年),任陕西五路西蜀四川廉访都转运使。不久,转工部侍郎、解盐副使。至元三年,任左三部尚书,改户部尚书。卒佥河南行省事。

  阿里海牙,畏兀儿人。初为世祖忽必烈侍卫。中统三年,升中书省左右司郎中。至元元年,参议中书省事。次年,佥河南行省事。三年,“转廉访使、虎符、领鹰坊,凡鸟兽皮角筋羽,悉征输官。寻领诸路鹰师猎户,再兼中都路阑遗。又明年,进中议大夫、佥制国用使司使。”

  廉访使的任命权,从现有材料来看,应直接出自蒙古汗廷,即所谓的“宣授”、“朝命”。有的廉访使佩带“金虎符”、“金符”,似乎也表明他们是代表蒙古汗廷行使权力。廉访使赴任后,要定期向蒙古汗廷汇报工作。由于廉访使的派驻地区主要在汉地,所以自蒙古政权在汉地设立燕京行尚书省后,廉访使与行省的关系也很密切,有的廉访使像刘汝翼,本身就是行尚书省的官员。

  廉访使的辖区,一般来说也较为固定。像布鲁海牙为燕南廉访使,而《元史》本传提到他所巡视的顺天(今河北保定)等地,正好属于燕南地区的范围。杨奂以河南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他的辖区应与课税所的辖区一样,“东履海,南际淮,西至潼陕,北抵河,咸隶焉”。刘汝翼担任廉访使期间,“往来燕齐之间”,由于他是燕京行省官员,故其巡视地区主要应在山东。王晋作为山东二路廉访使,辖区应在山东济南、益都二路。任海美、马亨,主要在陕西、四川两地巡视。石抹捏斜、阿里海牙,主要负责燕京地区。

  廉访使之下,僚属得以自辟,有参议等名目。像刘好礼,“宪宗时,廉访府辟为参议。”雷膺,“至元元年,调陕西西蜀四川道按察司参议。二年,改陕西五路转运司咨议。”目前所见僚属可考者,以山东廉访府最多,计有张炳(先为山东二路廉访转运使经历,后迁廉访府参议)、张炤(山东东路廉访府兼转运使司参议)、魏信(山东东路廉访府详议官)、刘楫(提领廉访转运案牍)、刘用(廉访知事)等。

  廉访使的起源,应与金代的按察司有关。金代的按察司,本名提刑司,承安四年(1199年)始名按察司。作为地方监察机构,主要负责审查刑狱,监督吏治,兼管劝农采访等事务。后在贞祐四年(1216年)罢,专以监察御史采访。廉访使的职权,按理说应与之相仿。不过,廉访使在当时多兼任课税所长官或转运使,也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这表明,金代职权泾渭分明的按察司与转运司,在大蒙古国与元朝初年又混为一途,这显示出当时的廉访使除具有一般的监察职能外,更偏重在经济管理方面进行监督。

  廉访使在存在了30多年后,到至元三年以后即不再见于史册。其消失的原因,应与至元五年成立御史台、至元六年成立四道提刑按察司有着直接关系。随着上述机构的建立,元朝的监察体系开始日益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以前的廉访使自然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元史研究会副秘书长 刘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