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盛世,史称“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绩,也是他为政思想的结果。贞观十六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一次朝政会上对大臣们说:“古人说:‘鸟儿住在树林里,还担心不够高,又把窝筑在树梢上;鱼儿藏在水里,还担心不够深,又钻到水底的洞窟里。然而它们仍然不免被人捕获,那都是因为贪吃诱饵的缘故。’现在人臣接受任命,居于高位,享有厚禄,应当竭诚尽忠,廉洁奉公,这样才能没有灾难而长保富贵。古人说:‘祸福无定,由人自取。’然而身遭灾祸的人,都是因为贪财求利,这和那些鱼儿鸟儿有什么不同呢?你们应该思考这些话,作为鉴诫。”
贪吃诱饵必被捕。唐太宗李世民的这一为政之言,对于我们今天的党员干部来说,仍具有积极的警示作用。
毋庸置疑,时下社会上拥有众多的“垂钓者”,别有用心,不择手段,专门以“诱饵”引诱别人咬钩,以便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而“诱饵”掩藏下的“钓钩”实在厉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就在生活环境当中到处“垂钓”,关键在于“鱼儿”是否“咬钩”。因而,金钱可以“钩”人心窍,美色可以“钩”人德性,权力可以“钩”人灵魂,虚荣可以“钩”人理智,就连一文不值的奉承也会把人“钩”得飘飘然,让可悲的“咬钩”者乖乖地跟着“钓钩”束手就范。所以说,为人为官者的第一大戒就是要“戒贪”,要做到知理、知足、知惧、知改。
知理,就是要懂得大道理,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成克杰、胡长清、丛福奎等人的堕落皆起于世界观的蜕变。可以说,世界观是一个总开关,这个总开关把好了,就能保持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追求,做到心不动于名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就能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知足,就是在物质利益面前要知道满足。当一个领导干部以贪污受贿来满足贪欲时,埋葬的必将是自己!党员干部要懂得“家有万贯,不过日食三餐;广厦千间,不过夜宿一隅”的道理。知足,就不会被欲望所左右;知足,就能做到在物、利、色面前头不昏、眼不花、心不乱。知惧,就是要警钟长鸣。“官有所畏,业有所成。”做官有了惧怕心理,就不敢狂贪乱拿,腐化糜烂。如果能时刻想到腐败落马之后的悲惨结局,就会自觉防“腐”杜渐。知改,就是要勇于改过自新。有的党员干部尽管一时被“诱饵”迷惑,也曾为贪“小便宜”而“咬钩”,但却能够及时地猛醒过来,不再放纵欲望,保持洁身自好,仍然不失为一个有理智的“聪明人”。我觉得,鱼儿尚知“脱得金钩悄然去,摇头摆尾不再来”,人若不知那就真是“自作孽不可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