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天津市农村纪工委在市委、市政府和市纪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从加强农村干部作风建设入手,紧紧围绕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惩防并举,大力加强党风政风行风建设,努力以良好的作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构建和谐农村提供了有力保证。他们的主要体会和做法是:
一、抓领导带头优化作风是推进政风行风建设的重要内容。领导干部作风是干部作风的导向,领导干部带头加强自身作风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全面优化干部队伍素质的关键,对于推进政风行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牢固树立以作风促发展的理念。天津农村各级领导班子把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摆上了重要日程,抓住改造主观世界这个根本,深入学习,查摆问题,采取措施,积极整改,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了中央和市委的要求上来,牢固树立了“以良好的作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念,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坚持更高标准,追求更高水平,用好新的上升期,真抓实干,努力把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成果体现在天津农村良好的党风政风行风上,体现在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为构建和谐农村提供有力保证。二是认真落实责任。天津农村各级领导干部坚持把上级的部署与本地的实际结合起来,切实担负起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勤政廉政的政治责任,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将反腐倡廉与“三农”工作一起规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考核,用党风政风行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取信于民、惠及于民。在工作中,我们更加注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加注重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加注重为农民群众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让他们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我们着眼于制度建设,围绕落实《实施纲要》健全了学习、教育、监督等有关制度,先后制定了《农村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意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农村产业提高工程》、《农民素质提高工程》、《农村环境建设工程》等配套文件,全面加快了天津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三是关注民生服务农民。我们坚持把农民群众的呼声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把农民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第一标准,切实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身体历行,深入村户和田间地头,宣讲政策,体察民意,化解矛盾,帮助发展。去年以来,为农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难题15850个。我们实施的文明生态村创建工程、低收入群体增收的“三个一”工程、“351”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农村饮水管网入户工程、农村户厕改造等均着眼于解决农民增收难、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饮水难等民生问题,给农民群众带来了看得到、摸得着的实惠,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2006年,郊区生产总值达到1241.9亿元,年均增长15.6%;财政收入达到282.6亿元;年均增长25.7%;城市化率达到49.2%,年均提高2.8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942元,连续五年保持10%的增长,争取协调支持惠农资金8.55亿元。
二、抓公开制度规范作风是推进政风行风建设的有力保证。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大公开制度的创新力度,使领导干部的权力在农民群众的监督下行使,“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是从制度上推进政风行风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力保证。一是健全公开体系,搭建廉政平台。上世纪90年代初,他们总结推广了天津农村实行“两公开一监督”的做法,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行了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制度,进行了党务公开试点。在公开的层次上,从行政村、乡镇街到区县政府机关、基层站所,再到农口所属局院和直属单位,层层推进;在公开的内容上,紧紧围绕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人权、财权、事权进行公开;在公开的形式上,通过公开栏、公开日、明白纸、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途径公开,形成了四级五层立体化的公开制度体系,保证了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农村党员干部进一步把转变作风切实体现在执政为民上。二是加强过程公开,保证民主决策。我们总结扩大基层民主的实践经验,创造性地推行了“六步决策法”、“村民代表会议和户代表会议”、“政务村务听证”等制度,凡是村里的重大事项都要由村党组织召开两个议事会征求意见形成议案;村两委联席会议讨论通过;乡镇党委政府审核把关;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户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在村务公开栏限时公开;最后由村委会组织实施,以更加规范、实用的民主实现形式,维护了农民群众的权益,提高了农村基层工作的透明度,保证了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三是强化村财公开,确保干净用权。我们在全市115个乡镇街、3082个村推行了村级财务会计委托代理制度,分别占总数的70%和80%,乡镇普遍建立了财务决算中心或会计委托代理服务站,103个乡镇街推行了会计电算化管理,严密了村级财务处理程序,积极发挥农村民主理财小组的监督作用,定期公开财务收支情况,规范了农村财务的监管,使非生产性支出明显减少,因财务问题引发的案件明显下降,群众对干部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三、抓强化监督约束作风是推进政风行风建设的关键环节。强化对领导干部作风的监督约束,支持和保护广大干部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三农”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力促各级领导干部带着深厚的感情,真心实意的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是推进政风行风建设的关键环节。一是深入开展监督检查,保证政令畅通。我们认真组织对落实中央关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和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惠农政策、支农资金使用、农村投资项目等进行监督检查;在减轻农民负担、整顿农资市场等工作中,积极开展有效的执法监察;在全系统总结推广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经验做法,围绕落实《行政许可法》开展效能监察,推进依法、高效、廉洁行政,建设农民群众满意的服务型机关,保证农村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去年,我们重点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购置农机具补贴和农民培训补贴等政策执行和落实情况开展了专项检查,在区县全面自查的基础上,重点对70个乡镇村和培训机构进行了抽查,对296个农户和购置农机户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场检查和电话随机抽查,保证了3.1亿元补贴资金全部拨付到位,使农民群众实实在在地享受到惠农支农政策。二是积极组织行风评议,促进廉洁高效。我们坚持组织开展述廉评议活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对自身廉政、勤政情况进行自查总结,接受党员群众民主测评。农口区县坚持开展“千家企业、万名群众评行风活动”,在民主评议中实行了末位“黄牌”警告、整改不力“红牌”淘汰制度,严格执行了领导责任追究制度,有力推动了群众监督,促进了行风建设。据测评,近年群众对党员干部的满意率逐年上升,达到了90%。三是严处违法违纪行为,维护农民利益。我们坚持从解决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严格依法依纪办案,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近两年来,农口纪检监察系统受理群众信访举报1795件次,深挖案件线索644件,查处案件402起,其中查处贪污受贿、违反财经纪律、破坏经济秩序等案件170件,为国家和集体直接挽回经济损失1904万元。
四、抓廉政教育提升作风是推进政风行风建设的坚实基础。领导干部作风体现着干部素质,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反映。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改造党员干部的主观世界,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锤炼政治品质、提高道德境界,是推进政风行风建设的坚实基础。一是开展主题教育,弘扬新风正气。去年以来,他们结合构建和谐农村、建设新农村的任务目标,以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为主线,开展了学习贯彻党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党风党性党纪等一系列主题教育,组织区县局院乡镇村党员干部进行集中培训10万余人次。针对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制定了《天津市农村基层干部廉洁从政“十要十不要”》规定,精心印制“十要十不要”宣传挂图2万份,发放到全市农村155个乡镇街、3821个村,促进了农村基层干部强化宗旨意识,增强了勤政廉政的自觉性。中纪委副书记刘锡荣、马馼和市委副书记邢元敏先后4次对制发、宣传《“十要十不要”》规定给予了批示表扬。二是推进廉政文化,营造尚廉氛围。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廉政文化进农村创建活动,组织全系统征集廉政春联5000多幅,在《农村纪检监察信息》精选刊登近千幅,并组织评选出123幅优秀作品进行了表彰,把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推向了高潮。通过现场会推广了市水利局、市气象局开展廉政文化“七进”活动、加强网络廉政教育的典型经验,组织全系统开展了以《一名“落马”干部细数腐败“七笔账”》为教材的警示教育活动,层层组织观看了《居安思危》、《忏悔录》等一组廉政教育专题片,树立宣传了“勤政为民的郭宝印”、“带领群众致富的李锁”等100多个先进典型,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农口各单位还广泛开展了廉政歌曲大家唱、廉政书画摄影展、廉政文艺演出等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的活动,利用西青反腐败第一大案展室、王兰庄12.9抗日纪念地、蓟县烈士陵园、宁河方舟公园等地域文化资源,广泛开展教育,在农村社会营造了“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元敏书记专门做出批示,肯定我们“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廉政教育,很实在,值得推广”。三是抓好两节教育,筑牢拒腐防线。我们抓住“两节”这个重点时期,大力加强党员干部的作风教育,专门下发了《关于元旦春节期间加强廉洁自律,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的通知》,提出了“十一个不准”的纪律要求,精心制作了配以农村干部群众创作的廉政春联的廉政贺卡,送给了113位两委机关和农口局院领导班子成员,由两委领导带队,组成14个督查组深入农口区县局院和乡村,对“两节”期间廉政工作进行了重点抽查,广泛开展了慰问困难群众送温暖活动,全系统共慰问困难群众3万余人次,发放慰问品、慰问金折合人民币1000余万元。领导干部拒吃请165人次,主动上交和拒收礼品、礼金折合人民币40.7万元。